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页  |  关于本站  |  民族英名  |  史海钩沉  |  红色景点  |  历史评论  |  军史论坛  |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民族之光网首页 > 历史评论

论革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http://www.mzzg.net 2021-4-4 14:34:27
[浏览次数: 1158 ][字号: ] [打印] [关闭]
 
------兼议我省革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若干想法
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讲座报告
                 
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  王东炎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上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这说明,在当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还正在探索中。本报告就是为了探索这个有效途径,做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革命传统文化的理论释义
 
    革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 革命传统文化(又称红色文化)主体反映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及其表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并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又称中国古典文化)精华的产物。该定义内涵如下:
 
(一)革命传统文化性质是反帝反封建
    革命传统文化起源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人民先后反抗了五次帝国主义的侵略。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为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最终获得了民族独立。所以,革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爱国主义。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中国向何处去?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确立了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民主革命方向,并最终实现。所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也包含着摧毁封建制度的内涵。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碑文是:“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 雄们永垂不朽!”这段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揭示了革命传统文化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共同铸造的全中华民族文化。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中国共产党仅是革命传统文化形成的主导者和代表者。
 
(二)革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的新文化
    革命传统文化不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或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产生的,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为指导,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形成的新型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正确方向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才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革命传统文化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统治文化(儒家思想等)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两者是并列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
 
(三)革命传统文化借鉴、吸收并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革命传统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包容了封建性质的中华传统文化精华部分。例如,为人民服务价值观,就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又如,前赴后继的长征精神,也是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反抗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斗争精神,在现代革命战争中的升级翻版。中国人民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并最终取得政权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也是与儒家孟子提出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一种吻合。······
          
二、革命传统文化为什么要传承?
 
(一)第一节  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基础 
    革命传统文化包括的主要内容是:
  1、观念:共产主义崇高信仰;反帝反封建坚定信念
  2、精神:革命首创的井岗精神;前赴后继的长征精神;民族统一的抗战精神
  3、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制度:党是领导事业的核心力量;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5、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6、意识:革命英雄主义;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
    显而易见,上述这些意识形态文化虽然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但仍不失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文化素质。 中国共产党人失去这个文化基础,就无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也不可能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二)失去革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统一局面就会崩溃
    凡有各自的语言、文字、宗教、习惯等文化传统的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主要靠最高形式的政治文化来维系统一。前苏联所以十六个加盟共和国的分裂,就是因为维系统一的马列主义政治文化消亡所致。

    清王朝时,蒙古纳入到清王朝版图,主要原因是“满蒙一家”,文化相通。后来满族统治终结,蒙古不久就脱离了中国。由于元、明、清三朝基本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治国思想为主导,所以以藏传佛教为政治的西藏一直归属于中原王朝的政治统治。新疆,从五代到清中期,处于无国家政权状态。由于汉唐时受中原文化影响,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和左宗棠四代用兵,新疆才完全归属于中央政治和行政统治之下。当代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对国家认同,是建立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社会民主政治改革、实行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的政治文化基础之上。当民族统一的政治文化削弱,边疆地区出现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就不可避免。分裂的中华民族分裂,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了。所以革命传统文化这一政治文化传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
        
三、革命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发展?
    
(一)沉缅于历史不能赋予时代内涵的革命传统文化没有生命力
    革命传统文化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在当代中国多元文化社会中仍然处于辉煌的地位。发展传统文化就要在理论研究方面建树。但这方面长期没有新的突破,原因很多,主要有三点:
    其一,当代,反映革命传统文化的纪念馆、博物馆等已具规模;历史周年纪念活动也很多,但停留在历史的回顾和追忆上相当严重。这些物化和形式的文化表现形态,本身不可能创造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新思路,新思想。
    其二,在学术研究上,将历史问题停留在谁是谁非无休止的争论中;对党在历史上犯的错误和党内的矛盾斗争,一味地去所谓“还历史本来面目”,这类学术研究基本无助于革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提升。
    其三,对革命历史的研究,没有注重对历史规律的挖掘,再将历史规律与现代社会情况相联系,成为现实行为的一面镜子。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没有赋予时代内涵的革命传统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发展革命传统文化才可能产生引领当代社会思潮有效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都是革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础成分。这明显看出,发展革命传统文化才可能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革命传统文化才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向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升华;发展革命传统文化才能有力促使以“八荣八耻”引领风尚,达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四、革命传统文化怎样传承?     
              
(一)要将革命历史知识教育上升到国家层面
    当代日本为什么总是在中小学教科书上篡改历史,其目的就是要将被歪曲的历史上升到国家教育层面,使青少年永久地不明历史真相,而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中国封建社会为维持和巩固封建统治,将“独尊儒术”上升到文化的最高形式,作为国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放在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位置,以至封建制度维持了两千多年。
 当代,我国的大、中、小学都属于国家层面的教育。当今在青少年中,革命传统文化传承正在出现“断代”迹象,基本原因就是革命传统文化传承没有放在当代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位置,上升到国家教育层面上去弘扬。
(二)要创造有利于革命传统文化传承的良好环境
    文化传承是一个“熏”的过程,如同大白菜只有放在有佐料的菜坛中一段过程才能变成泡菜。传承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活着的传统才有传承的生命力。当代良好环境能不能形成,关键取决于处于承上启下的中年一代(36—70岁)。如果在这一代传承的良好环境创造不出来,青少年一代(35岁以下),就不可能受到革命传统文化的熏淘。
    古今中外,以法治国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国策。法是道德的底线,法治教育代替不了精神道德等的教育。当代中国足球界改革为什么如此失败,主要原因就是全盘西化,传统做法全部丢弃。以单一的俱乐部制,造就了一个在精神上是“钱文化”为主导的环境。多年来,中国足球界受法律治裁的不乏其人,但没有改变当今“铜臭”的环境,腐朽文化不可能在足球界得到有效遏制。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这是对传承革命传统文化要创造良好环境明确要求。
 
(三)摆正革命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位置
    革命传统文化是在反对封建中产生的,是先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当前,在青少年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豪感减退、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等现象,也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勤俭自强精神淡化、和谐相处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与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教育不够是有关系的。但是仅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开展教育,解决不了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只能位于配合教育的地位融入到革命传统文化发展之中,才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五、革命传统文化怎样发展?
    
(一)要在传承革命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开放、吸收、创新
    革命传统文化要取得发展,开放、吸收、创新就是发展的基本做法。但发展有的是向下的发展,有的是向上发展,开放、吸收、创新仅是事物螺旋式向上向下的临界点。当代,存在某些文化改革失败例子(如前述中国足球界)。主要原因是某些改革不是建立在传承革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坚持不了四项基本原则,社会发展也会走向歧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改革不能处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处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高度,处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改革肯定就要失败。
 
(二)要针对当代社会的实际问题来发展革命传统文化
    当今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的文化影视作品等,许多是反映打仗、谍战的故事,这对加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深度和强度上就显的不够。革命战争年代有许多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掌握革命政策和策略、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事迹,有许多涤荡社会污泥浊水的故事等,这些都是与当代社会存在的脱离群众、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相对立的,是有直接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发展革命传统文化应该能对青少年思想觉悟的教育拓展更广阔的视野。
    当代,世界各类文化相互渗透竞争。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加大提升本民族文化软实力,并将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向外输出,以达到在他国建立文化殖民地的目的。所以,必须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来发展革命传统文化,有针对性地低御外来不健康文化对青少年思想的腐蚀和破坏。
 
(三)革命传统文化研究要产生引领当代思潮的新思想
    当代,革命战争年代的条件早已不存在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又如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新中国完全公有制,物资条件馈乏的时期曾经得到过发扬。当代,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物资条件比较充裕的条件下,又如何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肯定是不能丢的,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行为方式又怎样与时俱进呢?再如新时期如何发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当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指出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当代我国取得了引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难道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二步”?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只有新思想、新思路产生出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才能产生出来,多种社会思潮才会被健康的思潮所引领。
 
(四)发展革命传统文化要将其他健康文化精髓吸收融合
    历史证明革命传统文化的特点:一是民族性,二是不排斥并与其他健康文化共存,三是能吸收其他健康文化的精髓以创新。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正确处理革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三者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中国乒乓球队曾经是在革命传统文化“熏淘”中成长壮大的,在改革开放中,继续保持为国争光,长盛不衰。中国乒乓球界的改革。不是全盘照搬西方俱乐部制, 而是坚持传统的“举国体制”和传统思想作风进行管理的前提下,形成与西方俱乐部制相结合的“双轨制”。国家队员没有一个是从俱乐部中选拔出来的,这使国家队员只能树立单一的竞技目标——“为国争光”。引进西方俱乐部制仅是为优秀运动员进入市场经济开辟一个渠道,使人才不致外流,还可吸纳全世界乒乓好手到中国参赛,即学习了各国运动员长处,又推广了乒乓球运动。

 
(五)发展革命传统文化必须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文化,都会产生社会效益,只是有正负之分。但文化的存在,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经济价值。从古今中外来看,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价值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如佛教文化在我国生命力之长原因,是长久以来,在一部分人群之中形成的信仰或精神需求,导致以财力的支持而形成的经济价值在起重要作用。
    革命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得到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现在反映革命战争历史的纪念馆、博物馆等物化文化形成了红色旅游,为当地餐饮、住宿、交通、商品等开拓了商机,但这不是红色物化文化本身产生的经济价值。革命传统文化是由物化、制度、作品及精神文化组成的。任何一座“庙”没了香火,就要败落。物化文化要长时期地保留,最终要看精神文化能否长期存在。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抢救”,主要原因就是失去关注的群体。这就是说,要看在今后几代的青少年中,能否形成关注的群体。这种群体形成不了,革命传统文化物化形态也会因缺少精神的需求,在经济上得不到支持而难以永保人间。
    
(六)党政领导要带头将革命传统文化创新并内化为源动力
    革命传统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为主导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所以革命传统文化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内部组织文化,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文化基础。当今,“50、60、70、80后”出生的人有的已分别进入党和国家、省部级、地厅级、县处级领导岗位。这说明“50---80后”出生的党政领导干部,现在已经是担负革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要践行者。所以加强党政领导干部革命传统文化素养,在各级党组织中创新内化显得十分迫切。
胡锦涛书记七一讲话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干部自身只有将革命传统文化创新内化,才可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办好中国的事情。
 
六、我省革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几点建议
    
    我省是一个红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省份,现定为中央苏区县的就有22个,纪念馆、纪念碑、革命旧址纪念地等红色文化物化文化层已具规模。近几年我省革命传统文化作品创作获得一批五个一工程奖,重点反映闽西中央苏区的《红色摇篮》电视剧更是作品中的精品。革命历史研究广泛开展,重大历史纪念已成为例行性活动。我省革命传统文化传承正在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升华,正在创建赋有时代精神的海西文化。要继续发展这种良好的势头,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应将革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作为当今要务
    要把革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摆到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中,设立有关的研究机构,专心致力于研究如何摆脱当前党所面临的“四个危险”。如同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
 
(二)注重提高党政领导干部革命传统政治文化素质
    当今党政领导干部的学历都比较高,专业文化素质也较高,但这不意味着政治文化素质也较高。党和政府的内部,决不能只是一个有利于发展经济的环境,更不能形成一个商业环境。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党政干部提高政治文化素质内部氛围,能够做到这一点,反腐形势的严竣局面得到根本好转才有希望。
 
(三)在国民教育中增加革命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
    2004年省关工委抽样调查13697位中小学生,调查问卷获得80万个数据。结果是:82.78%以“作为中国人而自豪”;但学习是为祖国为民族多做贡献只有42.16%;“有钱就能办到一切”的观点认为有一定道理的占49.22%;“信仰是虚无渺茫的,不会带来什么实惠”和“信仰与个人生活无关,没有必要信仰什么”观点占45.33%。20世纪90年代,我省在校生和独生子女犯罪占省刑事案件总数6%和3.2%,二十一世纪前几年,上升到21.6%和19.3%。农村部分未成年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四失”(失学、失教、失业、失足),“四少”(爱国情怀少,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少,艰苦奋斗精神少,法制观念少)。这与中小学生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不够有直接关系。不知道革命历史知识,就没有政治文化素质。也就不可能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重点支持发展革命传统文化研究性的民间组织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都是把政治文化作为最顶层文化来统一本国国民的思想。同时,他们利用正常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将他们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等意识形态的“私货”,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如何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静化并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保证我国文化安全,这方面的研究当前是相当薄弱的。对此,要注意发挥民间力量,重点支持可以拿得出研究成果的民间组织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使之成为党政机关工作的有力助手。
 
(五)下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教育的师资力量
    不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也就谈不上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群众性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可能取得最新成果。所以需要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师资力量。但现时我省中学和大学这类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这是因为学校早就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这类教师青黄不接。所以,在中青年中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已经是时不我待。
 
(六)建立专心致志从事革命传统文化精品创作集体
    革命传统文化精品主要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及之后,以及五十年代中末叶至六十年代初中叶。这两个时间段之所以革命传统文化精品产生的较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集中了那个时代进步和优秀的文化工作者,抛弃无谓的论争,专心致志地进行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的结果。要创作革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精品,集中当代优秀文化工作者,面向市场与面向群众统一起来专心致志搞创作,是肯定能创作出许多划时代的精品的。
 
(七)进一步厚实革命传统文化的物化文化层
    我们不可能将我省每一处遗址都建成纪念地,但是,在红色文化资源较少的地区,每一处遗址都是极其珍贵的,应该给予保护和修繕,使其起到纪念先烈,教育后人的作用。我省福州市区就是一个红色文化遗址很少的地区,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已知遗址的保护。
    当今在省会所在地的福州市,还没有建立起一座省级的纪念人民英雄的标志性建筑,还缺少一个能容纳各界人士,隆重向革命先烈祭奠敬献花篮的场所(别的省会城市大部分都有)。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非常需要高高地回望福建人民的光荣革命历史,这无疑可以起到激励后人,加促海西经济建设发展的作用。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此条新闻暂无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100字以内)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CopyRight © 2008-2020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民族之光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8104450号-1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0344